你的位置: 首页 > 自身建设 > 队伍建设
“书香机关”读书体会选登

2020-06-24 09:50:07 小编


四月读书

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市老年大学校长  宋正树

 

四月份,我读的书是《名家散文经典》之《林语堂散文精选》,内含林氏《翦拂集》《大荒集》《我的话》《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无所不谈合集》中的73文,以及集外的22文。这些文章融闲适、幽默、性灵于一体,半雅半俗,亦庄亦谐,至今虽百年有余、时势变迁,但今日读来仍觉入情入理,颇为受益,更加深了对其人其文其事之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林语堂先生是大家、杂家、通才,有大气、烟火气,而无学究气。他有“西洋人的头脑,中国人的心灵”,有“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使命担当,有“文章可幽默,做事须认真”的处世治事态度(他著有“小说三部曲”《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据说《京》还被诺奖提名;中文打字机是他发明的;他第一次把“humour”译为中文“幽默”)。

书中有两篇文章是谈读书的,一是《读书的艺术》,专指学堂中的读书,“须知世上决无看不懂的书。有之便是作者文笔艰涩,字句不通,不然便是读者程度不合,见识未到。各人如能就兴味与程度相近的书选读,未有不可无师自通,或事偶有疑难,未能遽然了解,涉猎既久,自可融会贯通。   读书的方法,一方面要几种精读,一方面也要尽量涉猎翻览。读书必求深入,而欲求深入,非由举相近者入手不可”。

另一是《论读书》,非指学堂中的读书,谈的是自由的看书读书,“这种的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所以读书的意义,是使人较虚心,较通达,不固陋,不偏执”,“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读书须求气质相合”,“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 “读书须有胆识 ,有眼光有毅力”,等等。

上述观点、感受,读罢深以为然。我一直认为,读书,是读人(作者、书中人物)亦是读己。若位格基本对等,则产生共鸣,可视为对话交流。

当然还有一种读书,则是工作职业所需的读书,有时恐无兴趣爱好类的愉悦,非用林先生所说的“注射”、“灌输”的形式不可。这,也是必须的。

今天的社会,资讯高度发达,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体“信息器官”,人们的时间高度碎片化、专注力高度分散,能够静心读完一本好书,不容易!更何况,还要一月一本且分享收获,这更非易事!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

静能生慧!


 

读老领导于生《闲思集》有感

市委老干部局二级调研员  李志民

 

前段时间,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于生,将新出大作《闲思集》,让李苹转手送给了我一本。里面收录的是老领导自2018年初春至2019年深秋,闲静之余的所看、所闻、所忆、所思。涉及身边生活感悟、儿时奇异故事、历史故事新说、诗词。读了之后,真切感受到他文学功底十分了得,对生活的热爱非同一般。小草、小鸟、狐狸......一个个充满灵性,招人喜欢,有恨不得去看看、去摸摸的冲动。“我仔细观察了它的眼睛,小而圆,黑而亮,通明水灵,与我见过的执拗的牛眼、呆滞的羊眼、愚昧的猪眼和驯服的狗眼相比,黄鼠狼的眼睛确实要生动许多。透过这双眼睛,似乎能看到它内心的怨恨、愤怒与桀骜不驯,看到夜幕下广袤神秘的原野甚至更遥远的奇幻莫测的未知世界”。小时候看到的黄鼠狼活生生呈现在面前,很想再按照老领导的笔触对照一下黄鼠狼的眼睛。“在黑夜面前,所有的花都是无色、无形、无辜的。你可以把一生中的所历所为、故人故事,把一切苦痛哀乐、荣光辉煌,都当做暗夜中的花来欣赏,是胡蝶梅,是紫罗兰,是百日红,是光光艳,是腊梅的心,是芍药的艳,是丁香的小袄,是莲花的罗裙”。实话说,市委党校的花看过很多,也看过很多次,白天仔细看过,晚上散步路过,就是没有在黑夜欣赏过。这也是自己与老领导的差距,有机会再到市委党校,一定在按照老领导的描写,去体验一下“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感觉。

总之,里面描写的所有一切,我好想都去感受一下,进一步感受美好生活,领悟人生真谛。


 

读书笔记

市委老干部局二级调研员  卞景春

 

这段时间,我仔仔细细地读了《习近平在正定》,还没有读完,书中通过记者采访的形式,详细地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的情景,我读了很受感动。

习近平1982年3月到正定工作,担任县委副书记,当年只有29岁。他生活非常简朴,身穿一身旧军装,同事们都认为他是一个“当兵的”,穿的很土,脚上穿个大头鞋,活象个部队炊事班班长。

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经常骑自行车下乡搞调研,走访群众,有时候路不好走没法骑车,他就扛起自行车步行。到田间地头,与群众拉家长,了解到生产队长不好当。当时农村的体制是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员下地干活的情况是:队长一打钟,干活一窝蜂,社员出工不出力。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干不干,八分半”,农民干活没有什么积极性。真正到农村的最基层,了解到了最真实的情况。这种精神值得我好好学习,工作中,我很少真正下到最基层,对全市的老干部真实情况掌握不起来。比如,每年对困难离休干部及离休干部遗属进行帮扶时,也没有真正到老干部家中走访,只根据单位上报的情况,缺少了真实性,存在官僚主义的情形。

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时,非常年轻,但是他非常重视老干部工作。他在多个场合说过,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没有他们过去的奋斗和无私奉献,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老干部工作中,小事也是大事,一定要怀着深厚的感情对待老干部。他对当时的老干部局局长王保奇说,关心老同志就要少讲空话、多办实事,多给他们送温暖、送方便,让他们过个舒适、幸福的晚年。他把县委仅有的一辆212吉普车让给老干部坐,把县委、县政府合用的会议室腾出来做墙娱乐室。这是多么重视老干部工作啊。我看到这里感动的热泪盈眶。

习近平总书记,从担任县委书记开始,一路起来,始终特别重视老干部工作。他对老干部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批示、指示,就是我们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遵循。作为一名老干部工作者,在今天这样好的条件下,我们如何做好工作,如何对待每一位老干部,是我们每一个老干部工作者应该好好思考的。


 

重读朱彦夫的《极限人生》

市委老干部局四级调研员  邱  

 

再一次拿起这本沉甸甸的《极限人生》,一幕幕与人生极限挑战的画面,给我极大的冲击力,这些故事激励着我、提醒着我沉思自己的人生。掩卷而思,自己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一名父亲,一个丈夫,有什么理由在任何困难面前退却和萎缩?1950年12月,17岁的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争身负重伤,先后接受了47次手术,昏迷93天后醒过来了那一次他失去了双手、双脚和左眼,右眼视力仅有0.3,体重不足30公斤。其实,开始的时候他也想到了死,可能是上天的眷顾,让他开始思考自己以后的生活,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他有句名言:“我缺手缺脚不缺钙!”凭着坚强的意志活了下来当上了村支部书记,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种模式的人生。冬闲时带领村民打水井,下井指挥,最后铁腿取不下来,与腿冻在了一起,血肉模糊,他说疼好疼就知道自己还活着村里进行山地改造,翻山越岭考察地况那一个场面令我泪目:带着17斤重的铁腿,站着磨疼了,卸下铁腿挂在脖子上跪着走;跪着走磨破了皮肉就爬着走;下山的时候就更困难了,站着走经常摔跤,又不能跪着走或爬着走,他干脆扔下铁腿身体抱成团滚着走。

生活中的美好到处都是,美景到处是,有的时候只是你少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心中有爱才能奉献自己的爱,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美丽。我们处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很多人过着温水煮青蛙的人生,到处是抱怨和怨恨,到处说自己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与朱彦夫相比,自己的那些抱怨其实都是负能量!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群上进的朋友,有睿智的领导和同事,是多么的幸运,自己没有理由放松自己。那是对家庭、对事业极端的不负责任。

 

做一个不向命运低头的人

——读《名人传》有感

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  高  霞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着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伟人。这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挫折面前不低头,就会活成昂首的姿态!

在这三位伟人当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贝多芬。他对音乐有火一般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他的作品深邃而辉煌壮观,充满了幻想。但就这样一个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欢喜的人,却一生被层层灾难无情的纠缠和包围,厄运总降临在他的头上。作为一个音乐天才,却得了听力障碍,无法治愈,那意味着他可能再也不能进行创作了!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但他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用一首首不朽作品对抗命运的不公。这种对生活、对命运永不妥协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这伟大不屈的灵魂让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让生活有了希望。

读了贝多芬的故事,让我联想到了海伦˙凯勒——一个同样有着坚强毅力的人。她的生活同样是很不幸的,儿时的一场大病,让她变成了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在她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命运的不公没有让她失去希望,经过顽强不屈的努力,她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而且知识渊博。她周游世界各国,进行写作创作和讲演,全心全意为聋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业贡献一生,曾受到许多国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赞扬和嘉奖,最终成为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贝多芬和海伦˙凯勒在生活中遭遇着不同的磨难,但他们却有着同样的精神——永不向命运低头!这不仅让我敬佩,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当我们面临社会竞争压力,面对诸多新问题新挑战,我们是不是也需要这种精神呢?是!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让我们“借着贝多芬的光芒,擦亮我们的眼睛”,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用顽强的毅力去追求理想,永不放弃,奋斗不息,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奋勇向前,开拓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后疫情时代我国社会改革的方向及路径

—再读田国强《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

潍坊市市级机关干休所  王德斌

 

新春伊始,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全球。这场疫情给全国、全球的冲击前所未有,至今尚未平息,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面对疫情,特别是许多尖锐对立的社会现象,我有许多不解和迷惘。于是,我又重读了田国强《中国改革:历史、逻辑和未来》一书,希望能找到一些答案。

田国强教授是我国知名的经济学家,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此书是2014年他与及其助手和学生陈旭东博士合作完成,获颁第16届(2014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用他本人的话说:这本书是从一个较大的格局和视野来对中国改革进行探讨,主要从过去170多年的历史长河及国际横向比较,来回顾改革、理解改革、求解改革及深化改革,谈的都是大家比较关注的深层次方向性问题,也为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及公共政策制定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思路。贯穿全书的核心论点是,只有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边界,才能真正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我特别关注本书中关于社会改革的内容。因为从此次新冠疫情中我感到最迫切的是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这在重大事件中尤为重要。疫情初期我们处于恐慌迷惘,对于许多网络上的传言半信半疑。特别是关于武汉的传闻让人心神不定。很快,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很快控制住了疫情,也付出了极大的经济、社会成本。此时西方国家呈现爆发,发病、死亡人数远超中国,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有的人却用两种标准看待中外。我们国家进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后,如何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也是热点难点。

看完此书,我有几个收获。一是社会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是目前我国的短板。田国强教授认为:社会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原动力。从不同国家的转型实践看,转型必然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分化及利益群体的重组,这也许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如果“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一直得不到扭转,这种分化和重组有可能会使社会走向断裂和崩溃,反而会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国家公共治理理念和治理体系的同步再调整,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逐步向社会下放权力大力培育社会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二是成熟发达的社会治理会极大提高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的效率。书中提出,一个没有良好社会自治的国家公共治理,难以称得上是成熟的国家公共治理。一个好的、有效的现代市场经济和国家治理模式需要一个具备较强的利益协调能力的独立、自治的公民社会作为辅助性制度安排。否则,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类显性和隐性交易成本都非常大,社会最基本的信任关系难以构筑。面对转型过程中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显然已经远远不够,反而可能会起反效果,将矛盾的焦点引向政府自身。国际经验表明,社会可以作为平衡和控制政府与市场之间张力的关键要素,社会组织在协调各方利益、共享公共资源、促进公平正义等方面可以对政府形成很好的补充和替代作用,这就要求政府从具体的、微观的社会管理环节中抽身出来,将自身管不好也管不了的领域交给社会组织来自我管理三是必须提高社会成员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拓宽参与渠道,形成合力,减少摩擦、内耗。政府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更多地依靠制定明确的规则、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充分反映自身的意愿和诉求,确保政府决策的科学、民主、公正和激励相容,夯实公正的利益基础,让其成为社会发展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减少社会摩擦,降低发展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先后被提上改革日程,“社会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位置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至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才明确提出了“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并首次写入了许多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如“社会结构”、“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心态”等。这些概念都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党的十九届全会进一步指出,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要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老干部具有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三个独特优势,完全可以在人民调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等新时期社会治理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些很值得我们去探索、实践。


市委老干部局副县级干部    李德战

 

近日,偶读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所著《我们仨》一书,感受颇深。著作文字平实朴素,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透露着人性的光芒,是一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好作品。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感动。

一是感动于朴素的人间真情。著作描述了杨绛与钱钟书求学、结婚、育女、工作、生活等场景,娓娓道来,如同一位老人在讲人生故事,那么亲近自然,不事雕琢,却又意味悠长。作品充分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真挚情感,保函了夫妻之爱、长幼之爱、家庭之暖。妻子为了帮助丈夫完成学业,牺牲了自己许多美好追求;父母始终关心关爱着孩子的成长进步,丈夫为了孝顺父亲舍弃好工作等等,不一而足。杨绛也好,钱钟书也罢,都是时时处处想着对方,关怀着对方,无论是在海外求学还是回到故土,亦或是四处漂泊,历经革命战争年代、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60多年,荣辱与共,共克时艰,守望相助,感情历久弥新,很值得年青一代学习。同时,我们还看到,上有父母长辈、下有儿女晚辈,左右有兄弟姐妹的杨绛、钱钟书夫妇如何为人儿女、为人父母等等,做人做事可圈可点。其实这一切都是对忠孝节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是感动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坚韧与执着。杨绛与钱钟书共同在国外忍受寂寞,艰难求学,并且乐在其中。战争年代,他们孜孜不倦的教书育人。文革期间,杨绛坚持翻译《堂-吉诃德》等作品,政治运动期间,钱钟书完成《宋诗选注》, “三年困难”期间及文革期间,钱钟书参与编纂英译毛选四卷本并坚持撰写《管锥编》。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文人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即便是身患重疾,也不忘责任和担当,都有一份对事业追求。

三是感动于大师的高尚人格。作品中处处透露出杨绛和钱钟书“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文人风骨。钱钟书在英国留学绝不肯投靠外国富翁。战争期间,钱钟书宁肯自己冒着失业危险也不肯夺取别人职位,自己受到排挤时也不和别人争执。朱家骅许他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的什么职位,钟书立即辞谢了。为了避免晚宴与蒋介石握手,钱钟书及早溜走。上海沦陷也不愿到国外做外国人,仰人鼻息。解放后,钱钟书在工作中总很驯良地听从领导;同事间他能合作,不冒尖,不争先,肯帮忙,也很有用。文革期间,杨绛和钱钟书对江青的利诱卖乖敬而远之。文革结束后,钱钟书对胡乔木安排的社科院副院长一职也是能辞尽辞。《围城》拍成电视剧后,钱钟书名声大噪,但他宁可选择闭门谢客。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大师不攀附权贵、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怀。


《女排的价值》读后感

潍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党支部书记  李晓军

 

一个装得下时代、情感与共鸣的故事《女排的价值》,除了用励志金句、成功学、心灵鸡汤泛滥的时代看女排精神外,还希望能透过那些被广为传播的口号,能够看到它背后的支撑。

读完这篇文章,让我明白了女排的冠军不是靠口号激励、奋力训练就能得到的,它是一代代教练和运动员对于排球运动规律的钻研和掌握的结果。也就是说,“女排精神”不是口号,而是一代代女排教练和队员从排球规律中总结出的胜利方法论。它是身体、智谋、协调合作的作品。老干部工作也是如此。

老干部工作领域的发展成果,也是随着老干部的时代需求和个人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才有了现在老干部的转型发展。我们在开展老干部活动中,一是根据老干部的特殊性而量身订制,围绕适合老干部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的文体活动上下功夫,既能调动老同志的参与积极性,也能丰富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二是在老干部工作领域探索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老干部群体不仅是全社会需要关注爱护的群体,更是一支服务社会为民服务的生力军。在这条道路上,潍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逐渐探索出了一条老干部志愿服务的好经验好办法,成立了老干部志愿服务指导中心和市直老干部志愿服务队伍,实施“长者有为,时代先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干部搭建了被认可、被尊重、被需要的展示平台,老同志在发挥余热的过程中,同时也体验到了“存在感、归属感、成就感”,让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更精彩更富有价值。三是老干部工作需要全体老干部工作者的团结合作,共同朝着为老干部谋幸福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老干部工作者在深刻认识老干部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完善自身建设,打造一支正直向上、心中有老,活力四射、高素质、强能力的老干部工作队伍。


 

悟谈走向成功的“一点点”

——读《成功就靠这一点》有感

市老年大学副校长  姜以孝

 

“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近期,无意间从家中书柜里发现了孙宏刚编著的《成功就靠这一点》一书,粗看了目录和内容简介,感觉很务实,也有一定的新意,随即通读了一遍,感受颇深。书中总结了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诸多因素,细细咀嚼品味,猛然发现作者梳理探讨的成功“一点点”,只是成功者比平常人多了“一点点”优势而已,正是这些“一点点”优势成为走向成功的关键,这里面的蕴含之意让我回味,催我沉思:方方面面强一点,成功几率大一点。

第一,做事多一点。人生的机遇稍纵即逝,没有较强的做事能力,再好的机会出现在面前你也难以把握,而不少人只会“坐”等机会,却做得少、做的迟,殊不知,“做”才是改变人生境遇的决定性因素。那些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实干型的人才,勤奋负责、思考周密、认真细心、主动作为是这些人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做事多一点,就离成功近一点。

第二,效率高一点。时间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财富,时间给忽视它的人留下的是懊恼和遗憾,给做事讲求效率的人献上的是成功的鲜花。无论何时,做事讲求效率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直以来,“快”吃“慢”都是奋斗路上的生存法则之一,如果不会管理时间,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做事不能争分夺秒,就有可能遭到对手无情的打击而失败。所以,只有让自己“快”起来,才能立足现有,迈向成功。

第三,脑筋活一点。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东西,但是我们可以脑筋转一转,改变自己的思路,从而让似乎已成定局的事情朝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有时,只有放弃了盲目的执著,选择了理智的改变,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了。我们在碰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也许会从另一方面看到成功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不通的时候,脑筋活一点,可能就可以找到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

第四,心态好一点。一位成功者说过,百分之九十的失败者其实不是被对手打败,而是自己放弃了成功的希望。人与人的差别就在这一点点,它的不同就是你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积极的心态是人身上看不到的法宝,它有获得财富、成功、幸福和健康的力量,可以使人攀登到人生顶峰。而消极心态则剥夺一切使你的生活有意义的东西。心态直接影响着人的命运,心态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所以,你会发现,那些到达成功彼岸的人无一不是心态好的人。

第五,理由少一点。寻找借口的唯一的好处,就是把属于自己的过失掩饰掉,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他人。这样的人,在工作中不会成为称职的员工,也不是单位可以期待和信任的员工,在社会上不是大家可信赖和尊敬的人。这样的人,注定只能是一事无成的失败者。所以我们要明白,成功是不需要任何理由、任何借口的,我们的人生同样也不是任何借口来决定的。

第六,度量大一点。人世间每天经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样样都尽如人意。世人都需要以博大的胸怀,冷静处事,宠辱不惊。一个人若有吞吐六合、上下古今的大气度,那么,一切都不足以动摇他的初衷,面对任何不如意的人和事,也就可以泰然处之了。大度之人能够宽厚待人、宽厚于语,对待别人对自己的伤害也不计较不苛刻,心胸宽广度量大,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事业。大度之人烦恼少,他们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种种问题。

第七,情绪稳一点。自古以来,评价人的标准,只看一个人的涵养和行事的风格,就知道是否是可塑之材,是否有大将之风。因此你要成为人上人,除了常识和能力之外,就看你能否将情绪操控得当。能够很好控制住自己情绪的人,面对败局能够做到镇静自如,并有能力力挽狂澜,不会因为颓废或愤怒的情绪把事情弄得一团糟。情绪控制得好,可以将阻力化为助力,帮你解危化险、明晰事理,在山重水复处开辟一条通向成功的新路。

总之,掌握自己的命运,追求人生的不断成功,就必须从“一点点”做起,逐步积累起有别于常人的优势,进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共勉荐言:方方面面强一点,成功几率大一点。


 

《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

市老年大学副校长  姚克强

 

很早以前读过这本书,印象很深。每月读一本书的活动,使我想起的第一本书就是《致加西亚的信》,再读后,在这里谈一下一点感想。

《致加西亚的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节故事:美国历史上在美西战争期间,罗文中尉需要转交美国总统写给抵抗西班牙占领的古巴起义军司令加西亚的信,在不知道地址的情况下,他作为一个军人,以高度的责任感,通过艰辛、曲折的过程,最后胜利完成了任务。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送信人和他所体现的精神。正常送信本来是一个简单不过的工作,但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罗文中尉的忠诚和敬业显示出了他的难能可贵。随着《致加西亚的信》的广泛流传,如今罗文的送信行为,已经提高到象征忠于职守、信守承诺、敬业服从、勤奋努力、不甘平庸的代言词。它向我们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忠诚与敬业不仅仅有益单位和领导,最大的受益者是职工本人,是整个社会。这是实现单位发展和个人发展双赢的真谛。对于单位本身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教育全体职工爱岗敬业、忠诚勤奋的最好教材,它所倡导的是员工对岗位、单位的忠诚,是对制度、规则、任务的遵守和执行。事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拥有更多的“罗文式”员工。一个想有所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职工,应该充分发挥自已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潜能,而不被困难所吓倒,满怀信心去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罗文式的敬业精神应该作为我们个人做好工作,做好事业的标准,即工作中脚踏实地,不计得失、全心全意、积极行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面对困难和挫折,不逃避,不推托,迎难而上、坚忍不拔而又兴致勃勃,以阳光般的心态迎接一切!“敬业、忠诚、勤奋”本是人性中最光辉的亮点,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这种光辉却不知不觉变得暗淡。可喜的是,总有一些罗文式的人物,能从多数的平庸者中脱颖而出,凭自己的忠诚、信用与敬业而被委以重任,成长为业界甚至时代的精英。“忠诚才有信任,主动才有创新,付出才有回报。”正是通过不怕艰险的信念以及敬业的精神,罗文完成了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任务。所以我们应该把《致加西亚的信》的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尽我们的一份力量,努力成为罗文,一个将信交给加西亚的人,一个看似平凡却不平凡的人。


 

《猎人笔记》读后感

市老年大学副校长  李光升

 

《猎人笔记》是一部形式独特的特写集。本书的作者屠格涅夫1818年出生在俄罗斯的一个贵族家庭,他自幼目睹母亲的专横,开始对农奴制产生厌恶和抵制,后遭到流放。《猎人笔记》是他的成名作,由22篇作品组成,以猎人在乡间的见闻形式,真挚自然地记录了所见所闻和各种现象,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在揭露社会现象时不是直接描写,而是显得含蓄、简约,言有尽意无穷,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本质。

阅读本书给我的启示和收获:一是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确实能使人得到灵魂的净化。二是书中细致的描写联想到我们所干的工作,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深下去、沉下去仔细研究。三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对社会我们要时刻有一份有感恩的心。四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工作只是分工有所不同,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人都有尊严,任何时候都应该与群众打成一片,要善待周围所有同志。

 


 

《执行重在到位》读后感

老干部活动中心副主任  谭健

 

近期读了《执行重在到位》这本书,获益匪浅,很受启发。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系统的讲解了如何高质量的完成任务,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执行不到位,等于不执行,执行不到位,不如不执行”的道理,以及“做了与做好”本质区别。结合自身工作,就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位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事前要明白为什么做

在做一项事情之前,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任务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到事情的重要性,在心里真正重视起来,认真思考,精心准备,筹划妥当,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才会少走弯路,才能不折不扣的执行到位。认识到所做事情的重要性,自己就有了把事情做好的责任心,才能身体力行,敢于面对困难,而且会把这种责任心传导给自己的合作者,让大家都能担起责任,责任到位,执行才能到位,在工作中才能积极主动地执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完成任务。

二、事中要清楚怎么做

明白了为什么做,接下来就是怎样执行了,执行最重要的就是积极主动,有干劲、有热情,讲科学。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是要把事情想在前头,把工作干在前面,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要一丝不苟;二是要按规范的程序执行,该按程序执行的,必须要按照程序执行到位,不能偷工减序,要做到明确的事情认真做,简单的事情用心做,复杂的事情耐心做;三是要在执行中创新,一项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很少是一帆风顺的,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解决、去修正、去完善,这个过程中老的办法可能就行不通,那就要不断创新,在执行中创新,在创新中执行,使我们工作得到圆满的结果。

三、事后要知道做的怎么样

一项工作执行之前,需要设定达到什么样目的和目标,怎么才算执行到位。一是分清“做了”和“做好”的关系,工作的执行过程中,经常会觉得“做了”,却不重视结果,做的差不多,其实是没有得到既定的目标,那就是没完成、差多了,这是糊弄了别人,也欺骗了自己,这是对组织的不负责,对工作的不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既然已经决定做了,就该全力以赴将事情做到最圆满。二是要有“一步到位”的工作精神,每件事情执行前,要先做充分的准备,执行中,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执行完成时,预期效果要达到,从用手到用脑到用心,缺一不可,我一直相信,只要用心,肯下功夫,竭尽所能,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书中讲了很多道理,不一一叙述了。以后的工作中,要把从书中学到方法和道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最大地发挥读书的作用。让我们通过读书,增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提高我们的格局,改变我们的认知,陶冶我们的性情,修正我们的行为,丰富我们的人生。

 

小说《人生》读后感

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  牛伟志

 

家里的书橱顶上静静躺着一套书,是作家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这套书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父亲从安丘县新华书店购买的,父亲看完后就一直搁在书橱里。我读大四快毕业的时候,他推荐给我看,我随手翻了几页,看到书里又是人民公社又是民办教师之类的字眼,与当下显得格格不入就扔到了书橱顶上,这一搁就是十来年。上月,局机关开展书香机关一月读一本好书活动,我找到了这本书,擦去灰尘,试着读了起来,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情节如此引人入胜,吸引着我两天两夜把它读完。

小说是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的,描述了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向往城市生活,想远离农村,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人生历程。路遥所描述的高加林好学上进、心浮气盛、脾气倔强,他是那个时代农村优秀青年的代表,他渴望凭借个人能力改变农民身份,可是命运却一次一次捉弄了他,一开始他的民办教师资格被人顶替,历经周折托关系好不容易被调动到县城当上了干部,此时的他感到农村的恋人刘巧珍已经配不上自己,于是移情别恋,与县城播音员黄亚萍走在了一起,最后却因为感情问题被人告发,最终被退回了农村……

读完小说后,我与父亲进行了交流,高加林远离农村的心境是当时大多数农村青年思想的真实写照---因为那时候农业太落后了、农民太穷了、农村太苦了。我们家祖辈都是面朝黄土的庄户人,我父亲弟兄四个,他排行老四年龄最小,大哥、二哥、三哥先后通过参军、考学等形式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家里只剩下了我父亲一人。受兄长的影响,父亲也是想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也为此努力学习。可是到了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学校关门、老师批斗、学业被迫停滞,农村学生都被遣散回家,我父亲就回家务了农。那时候,我们老家种植黄烟,只有15岁的父亲常常在干了一天庄户活休息的时候,卷起一根黄烟蹲在田间地头,靠吞吐着烟圈来排解心中的忧愁。面对广袤的田野,看着太阳下光着膀子流着汗水默默劳作的父辈,那种心境可想而知。读完小说我又看了人物传记片《路遥》,恍悟其实小说《人生》的原型就是作家路遥,而路遥又是那个时代下千千万万个农村知识青年的影子。

小说主人公高加林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归、去、来的过程中,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的爱情纠葛一直穿插其中,爱情伴随着承诺、谎言和背叛,故事平淡中时起波澜,这也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爱情最终以悲剧收尾。从教书育人的教师到面朝黄土的农民再到风光无限的县城干部,最后又被举报遣散回村重新开始务农,高加林经历了多个角色的转换,经历了人生的一波三折和大起大落。以高加林的感觉来看,他是瞬间从天堂掉进了地狱,更可悲的是他永远失去了那个一直等待着他的爱人巧珍。路遥在他的小说《人生》的开篇曾引用了这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漫漫人生路,一旦落子就无法后悔,高加林的经历反映了人生的跌宕起伏,也是人生道路选择错误的写照。

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经历形形色色的人、处理错综复杂的事、经过许多未知的路,这些人、事、路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走错一步,就可能会影响到我们的前程。《人生》通过对高加林经历的描述,揭示了人生的未知性,通过这场悲剧揭示了人生道路的艰辛和不易,走好人生路来不得投机取巧和浮躁轻飘。人生路总是曲曲折折的,前路有花丛也有荆棘,唯有始终保持阳光向上的心态、秉持忠厚诚实的品格、勤奋务实的干劲和脚踏实地的作风,才能勇敢面对命运风浪,活出自己的精彩。

上一篇 : 市委老干部局召开全面从严治党暨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

下一篇 :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组织开展“庆七一 献爱心”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