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9 14:52:29 潍坊老干部工作网
一斤大豆与千斤豆油的故事——六十年代干群关系写真
昌乐退休干部王松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我国“自然灾害”面最广,灾最重,“受灾”人数最多的时期,也是建国后人民生活水平最低的时期。越是在这样的困难时期,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干群关系越密切。
一九六一年刚开春,我就跟随时任昌乐县委工作组副组长、县委农村合作部副部长王家福,到红河人民公社清泉大队搞“生产自救”,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的人民公社《六十条》,将大队核算改为生产队核算,家家户户按人数分割“自留地”,让
农户在自留地上种菜种粮,收获归己,以此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我们工作组的“硬任务”,是采取一切措施,保证不因饥饿死人、保证不因缺饲料死牲口。当时农村根本见不到拖拉机,大牲口(牛驴骡马)就是生产队的“主要动力”。这个大队分十个生产队,1300多口人。我当时是参加工作两年多的小青年,具体靠在第4小队。我既无工作经验,又无生产经验,但我进步的要求很迫切,工作积极性很高,几乎天天靠在4小队,生怕出问题。
那时我与王副部长住在大队办公室大院的东屋里,自己到粮管所买粮,生火做饭。当时的粮食政策是,凡是国家干部,不分男女,不管年龄,一律一月30斤成品粮仔旨面粉、玉米面、地瓜干等)。一天下午,王副部长骑自行车由百里外的县城赶回清泉村,他拿出一个小布袋对我说:“小王,这是一斤黄豆,今晚咱可以改善一下生活,你称出二两,磨成豆糊。做萝卜小豆腐吃。”我一听真高兴,在当时,吃一顿小豆腐就算是“高级餐”了。
王副部长喝了几杯水以后,约我一起到4队饲料棚去看了看。当我俩走进饲养棚时,生产队长和饲养员也在那里。一头母牛躺在地上,吃力地喘着粗气;一头刚生下的牛仔直往母牛怀里碰,想要吃奶。可母牛一滴奶水也没有。饲养员急得满头大汗,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我俩说:“这大半天了,小牛连一口奶都没吃,再靠下去,怕很难……”接着,他把话题一转,十分为难地说:“这一头牛一天只有三四两瓜干面饲料,怎么会有奶水!”“有什么办法能使母牛下奶?”王副部长也有些着急地问。
“办法是有,以往遇到这种情况,磨点大豆糊,烧熟了,母牛喝下去,奶就下来了。可是,现在上哪里去弄大豆?哪怕是一斤大豆也好啊!”饲养员无可奈何地说。
王副部长急回身,对我说:“小王,你快回去,把那一斤大豆全拿来,先让母牛下奶!”我见此状,二话没说,快步跑回宿舍……天黑时,母牛喝上了热豆浆,大约半夜时分,真的下了奶水,虽然小豆腐我们未吃成,但救了一小牛的命,我心里特别高兴。
同年秋后的一天,县委传达室老张领着清泉村党支部书记吴子臣,突然进入县委生产办公室。这时,工作组已于麦后撤离清泉村,我调到生产办公室,而王副部长刚调到别的工作组当组长去了。
吴子臣是专程到县城找王副部长致谢的。他是我们工作组驻村后,通过整顿新上任的书记。他说,工作组为村里建了一个好班子,各项政策落实得好; “双保”工作做得好,未出现一点问题;社员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取得了丰收,当年解决了吃饭问题,特别是第4小队,人畜两旺,当年粮食亩产增了200多斤,“这次来一是向你们汇报一年的工作,二是向你们致谢。”说至哒里,他从写着“为人民服务”的黄帆布包里,拿出一斤用“盐水瓶子”装着的豆油,十分诚恳地说:“这是一斤豆油,请你转交给王副部长。”我连连摆手,说:“这可不行。”老吴笑说:“允许他给老百姓送礼,就不允许老百姓向他表示心意?再说,我家今年分的口粮中有大豆,这豆油是我用口粮,大豆到榨油厂换的,送给亲人吃,有什么不可以?”他的盛情难却,我只好代收下了。
一斤大豆与一斤豆油的“交流”,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密切的具体体现,这说明党员干部心里装着群众,群众真心实意热爱干部;干群拧成一股绳,任何困难都能克服,什么人间奇迹也能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