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红色印记 > 峥嵘岁月
牟山水库见闻

2015-04-22 14:50:09 潍坊老干部工作网

赵国佐

牟山水库于1959年10月份开始动工修建,我参加了修建牟山水库的工作,下面就是在修牟山水库时的见闻。

大型的水利工程

牟山水库大坝长12里,坝高21米,兴利库容1.2亿立方米,全省闻名。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五、六十年代,这可是安丘县的一项大工程。县委、县政府对这项工程非常重视,把修牟山水库作为当时的中心工作来抓。在坝北头的道口村设立工程总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王孟庆任总指挥,辛广仁等任副指挥。指挥部下设政工科、秘书科、工程科、保卫科、物资科等,很多县机关和县直部门的主要领导干部都到水库工地任职,有力地加强了水库工程的组织领导。还设立了工地医院、工地门市部等服务单位,为修建牟山水库打下了良好基础

指挥部以下都按军事编制。一处公社组建一个民工团,团下设营、连、排等单位。团部由团政委、团长、副团长、秘书、文书等组成。县委要求各公社要派得力干部到水库工地任职。当时南郚民工团政委白煜先、团长徐守章、副团长李永奎、陈加桐、秘书董加喜还有青年团委书记、妇女干部、扫盲干部、生活管理员、物资保管员等,各方面的组织都有,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我当时在南郚民工团当文书,据我记忆,南郚公社民工最多时2300余人,全县二十多处人民公社,约计出民工五万余人。出动这样多的民工,在安丘的历史上可能是第一次。出动的小推车,拉车用的牛、驴、骡、马的数量,也很少见。

水库工地用小火车向坝北头运石头,小火车的构造和大火车是一样的。那是我还未见过大火车。见到小火车,就联想到小说《林海雪原》里夹皮沟的小火车,觉得很新鲜。有时去道口开会、办事等,就去坐小火车。修水库用小火车运石头,在当时可以说是比较先进了,要不是大型的水库,怎能用得着小火车。

 

难忘的工地生活

修牟山的时候,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的时期,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民工们都是用小车推着行李,步行到工地,因为民工多,住宿也很困难,连棚子里、过道里都住上人。那时候铺盖又不好,有时晚上冻得睡不着觉。1960年春建了工棚,工棚是半地屋子,又加上人多,挤在一起就不冷了。

那时候吃饭,主要是吃地瓜干,早上和晚上每人分到三、四勺煮地瓜干,中午吃一个窝窝头,还吃不饱。后来南郚公社书记于启群很关心民工的生活,从公社和大队储备粮中给补助一部分,这样就能吃粗吃饱。他又建议每个连找两个老汉在工棚前的工地里种蔬菜来调剂生活。因为生活调剂的好,所以南郚公社的民工就没有出现水肿病。民工的生活保证了,工效也就提高了。

文书的工作,事务比较多,除文字工作外,还要接听电话、处理一些零星杂务,协助秘书董加喜干好工作。后来董加喜因病回了公社,秘书和文书的工作由我一人担任。为了工作方便,吃住就和团部的领导在一起。刚开始虽然工作累点,但能完成任务。可是有一次,指挥部要我写一份南郚民工团的先进典型材料,不知道怎样写。正在我为难时,指挥部秘书科的刘纯士科长来指导工作。他帮我写好了材料,并要求印30份,用复写纸太慢,就学着刻钢板油印,印出来后还比较清楚。刘科长处事果断,工作雷厉风行,在他的领导下,南郚民工团的工作一直名列前茅,属上游单位。我跟他学会了刻钢板、写材料,还学会了照相、冲洗黑白照片等。他有一部黑白照相机,有时间就约我到工地上照相,晚上冲洗照片,我给他当助手。有一次,他让我到县城照相馆取干光纸,路上我敞开看了,全部报废了。我和刘科长在一起的日子相处得很好,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修牟山水库时,挖出了很多古墓,汉画像石墓就是那时候挖出来的。我当时就去看了,感到很惊奇。还有在麦离家庄村东挖出了很多古坟。其中一具女尸,刚开棺时,女尸还未变质,衣服还很鲜艳,但一见风衣服就没有了,只剩下一具裸体女尸,身上晒得冒油。有一次,我去指挥部开会回来晚了,天黑得看不清路,又下着毛毛雨,走着走着突然踩到了一个软乎乎的东西,一想到是踩到那具女尸了,立即倒退了两、三步,吓的出了一身冷汗,赶快转出来,小跑着回到了团部,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吓得一夜没睡好觉。

那时候,水库工地的文化娱乐活动还不错,县里的剧团经常到工地上演出,县直各单位都带着自编自演的小节目到工地上慰问演出。安丘一中到工地上演出的《老两口子逛牟山》就非常精彩。工地上还经常放电影,现在回想起来,那时候水库上的文化生活还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呢。

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

牟山水库工程指挥部利用《工地战报》、工地广播站、打字标语口号等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好处,来提高民工的觉悟,鼓舞大家的斗志。当时,牟山坡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劈山斩河,为民造福”两条气壮山河的巨幅标语,特别引人注目。这些豪言壮语,表达了安丘人民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

水库工地分两线施工,全县大部分公社的民工负责大坝上土,四五处山区公社的民工在牟山上开山采石。开工以后,从领导到民工都早出晚归,整天战斗在工地上。早饭和晚饭在工棚里吃,午饭都是在工地上吃,夏天还能吃上热饭,喝上开水。冬天只能啃着凉窝窝头,喝着凉开水。虽然生活很艰苦,但工地上的劳动场面却热火朝天,在一望无边的筑坝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流如烟,车流穿梭,夯土声、呐喊声响彻整个工地。英姿飒爽的娘子军,朝气蓬勃的民兵连,带头实干的党支书,两鬓斑白的老党员……个个争先恐后,人人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优胜流动红旗来回不住地循环,广播喇叭里不住地播出先进典型和优秀标兵,工地上到处响着:干、干、干,加油干,夺不来红旗不下火线的口号声。

牟山的米石坊上也不平凡,掀石头、抬石头、搬石头的人,汗流浃背,来往不断。打炮眼的居然在悬崖峭壁上,千姿百态,抡大锤,抱钢钎,完不成任务坚决不下山。他们的口号是:“小病不上医院,轻伤不下火线。”傍晚,放炮的时间到了,号声一响,满山坡上,火花飞溅,硝烟弥漫,炮声隆隆,地动山摇。我触景生情编了四句顺口溜:“牟山之上炮声隆,炮声轰鸣鬼神惊。不离牟山的铁拐李,早已逃得无影踪。”

那时候水库工地上的领导同志都非常艰苦朴素,基本上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指挥部的领导都经常到工地上装车、拉车、抬石头。南部民工团最典型的是副社长刘兰召和团长徐守章。他们两个人的穿戴和民工一样。刘社长主要负责后勤供应,工地上需要什么物资,他立即回公社联系,由于不会自行车,他每次都要步行五六十公里路到公社。物资筹集好后,再带着民工一起将物资送到工地上。有时一月就三四次来往不断地行走在公社到水库的路途上。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任劳任怨。

徐团长穿着更朴素,有一次指挥部在道口召开民工大会,请各民工团的政委、团长上主席台,他一上台就被撵下来了。后来南郚民工团发言,他上台发言后,荣得了领导和民工的好评,弄得往下撵他的同志很不好意思。那时候的领导平易近人,联系群众、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到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

作者原单位及职务:安丘市辉渠镇涝坡小学校长


上一篇 : 回味悠长芝麻香

下一篇 : 亲历安丘农业“大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