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红色印记 > 峥嵘岁月
回味悠长芝麻香

2015-04-22 14:49:40 潍坊老干部工作网

李福仁

1984年夏至1996年初,我在景芝酒业当了十二个年头的烧酒“大把头”。岁月如流水,不知不觉离职已十六载。也许我是土生土长的景芝人的缘故,亦或是今生今世与景芝酒结下了不解之缘,有关景酒的一丁点信息都会使我怦然心动。近年来,有关鲁酒芝麻香的名声叫响了,使我这位68岁的景芝酒业“老把头”、中国白酒战线的老兵激动不已。有知情人跟我说,你应该把亲历的那段历史和感受向世人公布一下。我答应下来。在酒厂的十二年,梳理来梳理去,不过就是两件事:一是完成了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二是完成了景芝芝麻香型的创立。第一件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去写的,那是形势的需要,是对时代潮流的必然顺应。只有芝麻香的创立,这是与众不同的,业内独特的,是只有我们自己才走过的路。这么些年了,回想起来仍然是思绪翻腾,感慨万千。

艰难历程

我个人认为,景芝芝麻香的研制应该分几个阶段,一、从建国初期人们从景芝白乾中嗅到芝麻香,到1980年省科委下达研究课题是其初级阶段。此时,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景酒人只能在茫然中探索。虽然轻工部食品发酵研究所熊子书工程师曾试图用纸上层析法揭示构成景芝芝麻香的主要香味成分,但没有成功。这个阶段的研究二十余年,成效并不大。二、从1980年省科委立项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是其快速发展阶段,也是最艰难、最具戏剧性的时期。三、1995年以后到国家标准的制定,是芝麻香提高完善并走向成熟的时期。现在进入了芝麻香大提高、大发展、大展宏图的时期。

我到景芝酒业任职这段,处在景芝芝麻香研究快速发展的时期。1995年,山东省第一轻工业厅在景芝酒业召开了白酒芝麻香风味科研讨论会。到会人员之多,身份之高是前所未有的,会议对此前三十年的研制进行了大总结,对以后的研制方向进行了战略性部署。这对我这个当厂长的来说,当然是喜出望外。但同时,脊梁骨也是冷气直冒,因为专家们在肯定前期工作的同时,提出了芝麻香独立成型的三大条件。一是稳定独特的工艺,用这套工艺一定能生产出典型性强的芝麻香。二是分析说明产生芝麻香的香味组分,也就是说哪种或哪几种香味组分构成芝麻香风味。三是从微生物群的活动说明产生芝麻香原理。就这么简单的三条,但我听了多位专家的分析说明之后,眼前就好像横着三座看不见顶的高山。谈何容易,景芝酒业的芝麻香是由景芝天然的地理环境和千百年形成的独特工艺产生的,但它又极不稳定,时隐时现,至今还没有找到使其稳定的好方法。芝麻香香味组分的分析方面(山东省一轻厅科研所、山东大学分析实验室当时山东白酒分析的最高水平),他们倾尽全力,从景芝酒中测定出了200多种微量元素仍不能确定哪种或哪几种构成芝麻香。中国白酒生产是微生物群体发酵,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微生物在发酵池这个看不见的黑暗世界里繁衍消长,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非常微妙的。不知哪位微生物大师说过,谁搞清楚中国白酒生产过程中微生物活动的规律可以得诺贝尔奖。怎么找到复杂的微生物群对产生芝麻香的相关关系呢?只能在艰难跋涉中慢慢摸索,何为尽头,不得而知。

研讨会结束后,与会专家周恒刚派他的得意弟子赵建华、吴鸣两位工程师到景芝酒业蹲点,实行大曲麸曲相结合,进一步改进稳定了生产工艺,大大增强了酒体的典型性,但也还没有达到专家们提出的三条要求。

山东大学分析中心的分析工作,虽然仍在进行,但在香味组分的分析上仍然没有重大突破。大家看到我在1988年鲁酒进京品评会上的记录,领导和专家给予景芝芝麻香那么多的肯定和赞誉,其实当时我的内心是很虚的,因为像这样典型的送给领导专家品评的酒我们并不多。在生产过程中我们还做不到每一池酒,每一批出厂酒都具有典型的芝麻香风味。从1985年到1988年3年,我们的研制工作似乎仍在原地打转。苦闷、焦躁、彷徨,路在何方,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一次会议期间,我和于树民工程师到周工下榻的房间聊天,谈及芝麻香研制的艰巨性,周工突然站起来拍着我的肩膀说:“李厂长,你们这辈子搞成芝麻香就不错了。”周工的话如泰山压顶,千钧之重。当时我才四十几岁,周工就这样说,看来,这是一场艰苦的马拉松式的战斗,需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于是,我回答周工说,请周工放心,我们景芝酒厂搞芝麻香的决心是不会动摇的,我退下来后人一定会接着干,我们有这个传统,我也敢说这个话。

在我们最困惑、最焦躁、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想到轻工部食品发酵所,得到了胡国栋工程师的大力支持。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得出了景芝芝麻香处于酱浓清三种香型构成的三角形中间的著名结论。景芝芝麻香研究至此由山重水复变成柳暗花明。此后的工作便是一方面跑遍全国联络了一帮也在研究生产芝麻香的“穷兄弟”,拉“山头”,树旗帜,以壮声威。沈怡方先生在芝麻香白酒协作组成立大会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李总,你这可是一帮穷兄弟啊,你拉把着他们好好干吧。”是啊,景芝酒业的这帮曾研制生产过芝麻香的穷兄弟都为芝麻香做出了贡献,他们大都尚未从芝麻香上获得什么利益,因为当时芝麻香的名声还很小。1996年初,我离开了景芝酒业,因此也未能再与我那帮芝麻香穷兄弟们并肩战斗。

捧月众星

我的昔日搭档,现年已78岁的王海平同志曾把景芝芝麻香比作一轮新月,把支持关心芝麻香研究的人比作捧月众星,把景芝芝麻香研制的历程比作是众星捧月的过程。我以为是再形象再恰当不过的了。这里,只对我比较熟悉相处时间较长的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加以回顾,以表达我对“捧月众星”们的怀念、敬重和感激之情。

就从已经故去的人说起吧。先说周恒刚先生。在我到景芝酒业任职的前一年,周工已经介入了景芝芝麻香研究。

周工是白酒界泰斗,仍常常自称为老酒匠。他是那么重视实践,重视第一手资料,他和企业技术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的关系是那么融洽,那么亲近。是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最快的业界学者。他每次到厂,面前多是一群通体热汗、满身酒香的烧酒工人,促膝交谈,轻轻地发问,细细地探寻,高兴处,呵呵大笑,那笑声回荡在车间,回荡在我们景酒人的心间。

周工钟情科技,对迎送宴请等俗套十分不惯,每次到厂都再三叮嘱我们不要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这使我们很是为难。有几次在宴席上因某个环节或一些言语的问题竟离席而去,常使我们的工作人员手足无措。事后,我曾和周工做过交流,他认真地看看我,表示理解,然后一笑置之。

周工对景芝芝麻香的研制倾注了全部心血,对研制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每一点成绩都由衷高兴,不断地给予嘉奖鼓励。胡国栋先生那著名的“三角形中心”分析结论出来之后,他老人家满面红光,异常兴奋。对我说:“芝麻香这个时隐时现和我们搞了几十年捉迷藏的精灵,终于被我们抓住了。”我听了以后激动万分,眼圈红红,要不是在周工面前,不好造次,真想仰天长啸,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试探着问周工说:“胡工这一锤子砸下去,芝麻香是不是就可以独立成型了。”周工很坚定地说:“是的,胡工有大功。”周工啊,胡工有大功,您更有大功,您对景芝芝麻香研究的贡献将永垂史册。

于树民先生,我们山东的酒头,他是最早闻到并说出景芝白乾有芝麻香的专家,也是把芝麻香研制作为鲁酒走出山东走向全国战略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我到景芝上任伊始,就听厂内员工传说,于工年轻时善饮,且酒量颇大,而时任景芝酒厂厂长的马凤鸣(业界人称马白乾)先生,酒量也不小,似乎在伯仲之间。一次二人到上海出差,带了一箱景芝白乾(62°,20瓶),五天时间,回到山东时箱内已空空如也。我曾向马厂长求证过,他毫不迟疑地说,喝光了,喝光了。

1984年认识于工时他酒量似乎已不如从前,但仍非我等可比。虽然年事已高,喝酒仍豪气十足。只要山东白酒厂的厂长们有机会聚在一起,他便带领大家彻夜豪饮,高谈阔论,共话鲁酒的今天和未来。

后来我才知道,于工曾做过胃大部切除手术,他拼命与我等豪饮,只不过是追求鲁酒和谐发展的手段。对鲁酒如此,对景芝芝麻香更是如此,他带领我们南征北战,向专家请教,向兄弟厂学习,和我们一起吃苦受累,从来没说一个苦字累字。一次我们从济南出发进京汇报,那时没有高速路,普通公路等级也低,刚过德州进入河北献县便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十米,车子只能紧紧盯住前车昏黄的雾灯,蜗牛般爬行,看不到饭店,找不到可以购买食品饮料的地方,直到北京西三环六里桥,老天爷才睁开紧闭的双眼,而时间已是夜间十二点。从出发到到达北京整整过了十八个小时,肚子也整整饿了一天零半夜。

沈怡方和高月明先生。在我的心目中,他俩像亲兄弟,几乎形影不离,见高必见沈,沈到高必到。在我刚刚成为白酒行业一名新兵的时候,就听业内流传着一首歌谣:南陶(湖北陶家驰先生)北高(黑龙江高月明先生),东方一条“鱼”(山东于树民先生),西方曹述舜(贵州食品研究所),茅酒季克良(厂长),中原统帅周恒刚,还有高参沈怡方(江苏一轻厅)。这是建国以来统领中国白酒科研进步技术创新中军帐的将帅们,在这个将帅府的人员中,我与之打交道最多的除了周恒刚、于树民先生外是沈高二先生。

也许是缘分吧,景芝酒业在齐鲁,位居江苏和黑龙江的中间。沈工把江苏芝麻香生产厂家的宝贵经验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我们作借鉴,介绍我们到江苏“梅兰春”等兄弟酒厂参观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切磋,从中受到不少启发。而高工则把黑龙江甚至整个东三省大曲和麸曲芝麻香的研制经验不断向我们作介绍,也使我们受益匪浅。也许是有了二位专家的南北扶持,景芝芝麻香不仅具有齐鲁圣地东夷文化的古朴豪迈之气,又具有了西子淡妆自然天成隽永灵秀优雅清爽的江南风韵和东北汉子红高粱般的质朴醇厚的风格。

季克良先生,我们之间只有一面之交。说一面之交可能不太准确,准确地说是只在1985年景芝酒厂那次芝麻香研讨会上打过交道,之后再未谋面。历史就是这样,要有机缘,想不到25年后季工又来到景芝酒业,不但对景芝芝麻香给予那么高的评价还讲了那么多热情洋溢的话,真是让人感涕不已。季工用自己的方法对景芝芝麻香与贵州茅台酒以及景酒人与茅酒人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二者从生产工艺、产品特征等方面是相通相似相融的。特别是茅酒厂几十年如一日,以脚踏实地稳步发展,质量上乘著称于世的风格与景芝酒业不慕繁华坚持科研质量第一,稳步前进的企业文化也是相通的。更让人感动的是茅台镇与景芝镇远隔千山万水,季工又身负重任日理万机,竟然能熟知景芝在业界以鲁酒“稳健派”著称(这是1987年白酒界送给景芝酒的一个美誉)。这说明二十五年间他一直是把景芝芝麻香挂在心上的。从季工的话语中我感受到我们的心是相通的。

季工再次到景芝,特别是在景芝复合香白酒研讨会上对“芝麻香有了”的回顾,又勾起了我对那段时光的回忆。1985年的那场研讨会,那么多高层次的专家如期而至,我们的接待条件又非常差,但大家不嫌弃,研讨得那么认真。而我小心眼,变着法想让专家们把褒扬肯定的话写下来,作为“把柄”,以使以后遇到困难时据此好找人家“算账”。因此当季工聚精会神反复品尝了好长时间,终于找到了芝麻香感觉,口中念叨芝麻香有了的时候,我便“不失时机”地恳请季工写下来,加上专家们的“起哄”,那珍贵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芝麻香有了”的墨宝便诞生了。虽然那时候专家对芝麻香的口感特征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但毕竟是有了。正因为季工菩萨般的慈悲宽容和我的小心眼,才有这“芝麻香有了”与25年后的“芝麻香鼻祖”相映成辉,编织成又一个美丽动人的芝麻香故事。

胡国栋先生是直接参与景芝芝麻香研制时间最晚但最见成果的专家,他的研究成果使芝麻香研制历程从山重水复变成柳暗花明。我曾到胡工工作的轻工部食品发酵所拜访了他和他的课题组成员。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1991年湖北武汉会议上。当他们的科研成果获得与会专家一致肯定高度评价的时候,他站起来红着脸向大家鞠躬致敬,海平同志条件反射似地站起来拥抱胡工,两个老头相拥而泣,以至老泪纵横。我作为一位与会者也禁不住眼圈红红。可惜当初我们条件有限,准备不足,没有留下这珍贵的镜头。

我不懂技术,不敢对胡工的成果妄加评论。但我想,如果不是胡工独辟蹊径,采用科学先进的分析统计方法得出那著名的“三角形中心”的结论,芝麻香独立成型的时间迟到十年至二十年都不为过。那样周工“您这一辈子”的预感就可能变成现实。所以周工说“胡工有大功”。

有人问,过去您给了胡工和他的课题多少钱,我反问他,您说胡工的成果值多少钱,他不再说。在我的心中,胡工的科研成果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对胡工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我们连一顿饭一盅酒都没有请过。实验分析的过程中,也仅仅提供了一点酒样和微薄的经费。这些在今天看来,特别是在那些花大价钱买假资料、雇用御用文人胡编乱造偷天换日瞒天过海不知科学为何物的人看来,无异于天方夜谭。但那是事实,是历史的真实。胡工是真正的中华民族传统知识分子的典范,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灵魂是科学而不是金钱。在胡工面前,我五体投地。

赵建华先生是那时直接参与景芝芝麻香研制的最年轻的专家。当时我四十几岁,他也不过二十几岁。1985年景芝研讨会以后,他和吴鸣先生受周工的委托,离开廊坊(时任廊坊科研所所长)到景芝安营扎寨,蹲点攻关,和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为景芝芝麻香的研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往来于廊坊与景芝之间,把他的研究成果和周工的指导性意见源源不断输入景芝芝麻香的研制过程中。事实上他已经成为景酒人中的一员。

赵工豪爽、仗义,加上以上的历史渊源,每当涉及芝麻香话题时,他那内心的激情总是难以按捺。特别是看到那些不着边际的文章,听到向芝麻香乱泼脏水的脏话时候,几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断喝一声弓上弦刀出鞘为保卫芝麻香的纯洁性冲锋陷阵之势。是啊,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尊重历史、尊重科学。试问芝麻香风味的中国白酒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从地里冒出来的吗?抑或是我们的老祖千百年前已经做成供我们今天从坟墓里挖出来享用的吗?我们不听那些浑话。芝麻香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一代又一代领导支持关怀培育出来的中华白酒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是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酿酒工人众星捧月般捧出的一轮皎洁的新月。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绝不允许任何人亵渎它。

未有穷期

毛主席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说过:“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芝麻香独立成型,行标、国标的创立实施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是芝麻香研制发展的开始而不是结束。创立不容易,发展开拓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更难。任重而道远,我们的事业未有穷期。

从技术的角度看,国标创立,并不说明我们的工艺已经完美无缺,也不能说明我们的酒体已经白璧无瑕。科学是无止境的。我们还要继续研究探索,继续向专家请教,继续向兄弟厂家学习,在保持自己主体风格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使工艺更稳定更完善,使酒体更醇厚,更丰满,更具典型性。

从市场角度看,产品怎么样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的事,品质如何消费者说了算。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是必须的,有好瓜不自夸不宣传怎么行,关键是吃瓜人买你的账,吃你的瓜,吃了还想吃,越吃越上瘾。话是这么说,做起来可不易,这是一个长时间培养消费者习惯的过程。经过了多少年的培养引导,中国老百姓才喝啤酒?又经过多少年的引导利诱那“洋柿子”才成为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当然,我们的芝麻香和它们不一样,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消费群体。即使这样,要推到全国去,使消费者认可它喜欢它,还是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明白,我的这些唠唠叨叨,老生常谈,新一届景芝酒业高层领导团队可能早就想过不知多少遍了。他们的胸怀、气魄、学识、能力、意志、品质早已大大超越了我们那一代人。但愿经过他们的努力,景芝芝麻香这轮众星捧出的“新月”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上一篇 : 三十年前的回忆

下一篇 : 牟山水库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