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红色印记 > 峥嵘岁月
回顾“远学大寨 近学石家庄”的岁月

2015-04-22 13:44:32 潍坊老干部工作网


房启三

新年伊始,拜读《渠风》第四期刊登的安丘农业学大寨的文章,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尤其是对当时安丘开展的“远学大寨、近学石家庄”的情况, 我也算是个有发言权的人。因为,那时我在凌河公社党委任秘书,石家庄的材料我写了不少;该村又是我跟随领导长期驻过点的地方,情况比较了解。我觉得有义务将那段历史记录给后人,或许对鉴史明今有一定益处。

石家庄,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全国知名的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是安丘县农业学大寨的一面红旗。这面红旗是怎样形成的?安丘县委是怎样推广石家庄经验的?以今视昔,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笔者以个人愚见对那段历史进行了粗略的回顾和梳理,敬请有关领导及知情者斧正。

红旗是这样飘扬起来的

地处安丘西部大汶河南岸的凌河公社石家庄大队,原来是石家庄、李家园、马家庄三个自然村,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合为一个大队。石家庄在农业合作化初期就是乡、县的先进单位。但那时自然条件差,靠天吃饭,贫穷的农民一直在争取温饱上打转转。1964年,毛主席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后,急于改变生产条件,使老少爷们尽快过上好日子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吴永富率先到大寨参观学习。陈永贵带领大寨人不畏艰难,改造“七沟八梁一面坡,使千年荒山变良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深深启发和鼓舞了他。回来后,即与党支部一班人按照大寨“先治坡,后治窝”的总体思路,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学大寨的长远规划,带领干部群众扎扎实实地开始了农业学大寨。

石家庄学大寨的高潮阶段大致是1964年冬至1978年。以1972年为界,前8年以大搞土、水、肥农业基本建设,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后7年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兴建集体企事业,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科学种田水平,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以下简称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石家庄采取的是长远建设与当年生产相结合,专业队与群众会战相结合,农闲大干与农忙小干相结合的办法,坚持常年不断线。苦干8年,沿汶河南岸营造了3华里多长、30多米宽的防风林带,解决了祖祖辈辈没有解决的风沙压粮田问题;整平了17块古坟地,填平了村南3华里多长、3米多宽、3米多深的一条大荒沟,硬是把高洼不平的838块跑水、跑肥的沙土地整成了路、渠、树配套的18个大方,实现了机井浇地、引河灌溉“双保险”,1300多亩土地全部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学大寨前,该村粮食亩产仅五六百斤,至1971即达到一千斤以上。

该村学大寨取得的成绩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心。在地、县召开的三级、四级干部会议上,多次请石家庄大队党支部介绍经验,上级新闻单位对石家庄和吴永富的先进事迹不断进行报道,外地不断有人到石家庄参观学习。1969年建国20周年大庆时,吴永富作为地、县学大寨先进单位的代表光荣地出席了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在第二阶段,他们采取个人出资与集体扶持相结合,专业队建设与农户自建相结合的办法,苦干7年,使大部分农户拆掉了土屋,住上了二层楼房。该村成为当时县里率先让农民实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单位。这一阶段村里还先后办起了苹果园、养猪场、养鸡场、建材厂、面粉厂、背包厂、塑料包装彩印厂、拉链厂等集体企业和学校、医院、幼儿园、百货店等福利事业。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粮食亩产过了吨,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全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

这期间,省、地、县领导经常到石家庄调研和指导。地、县、公社工作组长期驻在石家庄,不断总结推广经验。上级新闻媒体对石家庄和吴永富先进事迹的报道越来越多,到石家庄参观学习的越来越多,请石家庄人作报告的越来越多,外国友人到石家庄参观学习的也越来越多,石家庄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吴永富先后担任了公社党委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这面农业学大寨的红旗以其率先取得的惊人成绩逐渐飘扬起来。

中共安丘县委是这样以红旗带全县的

1970年,全国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提出学大寨、赶昔阳“一年不行,两年不行,三年行不行?四年五年总可以了吧!”的问题。面对中央要求学大寨要有紧迫感这一新形势,县委以争创农业学大寨先进县为动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了推广石家庄学大寨先进经验的步伐。

一是抓点带面。县委主要领导同志挂帅,组成工作组,长期驻石家庄,与干部群众“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具体进行指导,总结推广经验,帮助解决困难,并与凌河公社党委一起规划建设石家庄片,采取以村带片,以片带社,以社带面的办法,推动学大寨、赶石家庄活动的开展。

二是多种形式宣传,极力扩大影响。除利用三级、四级干部会、现场会、公社党委书记会、电话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介绍外,还让新闻单位从不同角度加强对石家庄的宣传报道,并组织起石家庄农业学大寨先进事迹报告团到各地作报告,举办了石家庄农业学大寨展览,组织全县的农村干部分批、分期到石家庄参观学习。

三是发文件大力推广。1973年2月,县委正式作出决定,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基层党组织,号召全县“远学大寨、近学石家庄”,全面推广石家庄农业学大寨的先进经验。这个文件正式确立了石家庄在全县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红旗地位,吹响了全县“远学大寨、近学石家庄”活动的号角。

四是抓两头带中间。从1973年底至1974年上半年,县委、县政府在石家庄连续举办了两期“远学大寨、近学石家庄”学习班,每期300个大队(200个先进大队,100个后进大队),每期时间半月左右。在学习班上,县委、县政府和县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与农村党支部书记一起,对照石家庄找差距,现场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逐一落实学赶的具体措施。为防止虎头蛇尾,学习班结束后,县里还定期进行检查评比。

由于措施有力,全县“远学大寨、近学石家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虽然有的单位也搞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但总体上是扎实的,对安丘争得全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县的称号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余的续想

岁月无情,一晃40多年过去了。石家庄这面学大寨的红旗早已失去当年耀眼的光环。当年县和公社的有关领导有的已经作古。吴永富及其一班人多数已不在了。我也由年轻秘书变成了年过花甲的老头。抚今追昔,怎能不让人感慨万千!

我想——

历史是公正的。石家庄在学大寨过程中,除受“大学习”、“大批判”之类的形式主义和“左”的影响外,在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建设上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是应当肯定的,老百姓至今受益无穷。石家庄对全县农业基本建设和农村建设所起过的积极作用,历史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石家庄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今天,乃至今后仍然是需要传承的。

吴永富及其一班人,站在时代前列,加强自身建设,团结一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的公仆作风,今天,乃至今后仍然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作者原单位:潍坊学院,籍贯安丘

上一篇 : 峥嵘岁月写风流

下一篇 : 亲历安丘县委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