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红色印记 > 峥嵘岁月
战 斗 在 潍 北

2015-08-13 14:55:26 潍坊老干部工作网

——祖父邢明在潍县的抗战经历

 

我的祖父邢明(1901—1972),原名邢京东,曾用名邢惠卿、马迁,1901年11月出生于原潍县坫后村(现属寒亭区固堤街道)。1931年入党,历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军法处长、胶东三军卫生部长兼任胶东地区八路军后方医院第一任院长,后又创建了胶东公立医院、东海医院、南海医院和西海医院,并在宋庆龄的资助下筹建了“胶东国防和平医院”。解放后,任华东局军政监察委员会高级专员、全国红字会医院第一任院长、华东治淮委员会卫生处长等职。

祖父是一位革命老战士,70多年前参加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1年1月至1942年3月,祖父受胶东特委指派,赴潍县任中共潍县县委书记,兼任潍县县大队政委,与敌人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最终不辱使命,光荣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今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回忆祖父在潍县的这一段抗战经历,借此缅怀先辈、不忘国耻、激励后人。

组建新的潍县县委,开拓抗战新局面

1925年,祖父在潍县文华馆半工半读时,结识了革命者庄龙甲、王全斌,接受了进步思想,立志救国救民。后到固堤镇“华东医院”当学徒,在张范五等人的帮助下,不长时间,即能治疗农村一般常见病。1930年底,他在牟家温庄开办了“华东药房”,之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掩护我党地下同志。1931年,经潍县中心县委书记刘良才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以医生身份做掩护,革命目的更明确地与敌人周旋,进行斗争。1932年11月,参加的固堤暴动不幸失败后,受组织安排转移到东北安东(现丹东市)做抗日救亡工作。“七七事变”后,受组织派遣回到胶东创建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4日,参加了胶东区党委领导的威海“天福山起义”。1938年2月12日,参加了烟台著名的“雷神庙战斗 ”。

1940年10月,我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难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疯狂的“三光”政策,昌潍地区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严酷的抗战形势,胶东区党委派祖父和黄海岩到昌潍地区工作,1941年1月,调整了昌潍地区党的领导机构,将昌潍中心县委划分为潍县和昌邑县,由祖父任潍县县委书记,黄海岩任昌邑县委委员。当时,整个潍县北部被日伪顽占领,尤其国民党顽固派的假抗日真反共,使我党腹背受敌,工作非常被动。祖父受命危难之际,毅然挑起了开创潍县抗日新局面的重担,困难艰巨无所惧。来到潍县后,住进了昌邑北部的的瓦城村(位在昌邑县西北部,与潍县相邻,便于秘密开展工作),夜以继日发动群众,铲除叛徒,寻找基层党员,组建党组织。1941年1月底,在潍县北部的西利渔村的一名党员家中,宣布成立了由邢明、王建忠、高松溪、姜克林、牟梅生、牟汉华组成的潍县县委领导机构,祖父任县委书记,牟汉华任副书记。县委一切活动都在“地下”进行,任何人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几乎没人在屋子里睡过觉,活动都是在野外草丛、破寺庙、盐碱地里进行,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们不分昼夜地工作,紧紧依靠群众,在不长时间内建立健全了潍县及各区的基层党组织,为开创抗日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组建潍县县大队,成立地方抗日武装

重新组建县大队

1938年1月27日,潍县七支队在蔡家栏子村宣布起义。起义前,考虑到祖父是潍县人,又在潍县做过党的工作,对地理位置、党组织活动和党员情况比较了解,胶东区委便派他来家乡对起义进行指导。祖父在华疃村会见了起义领导人——时任鲁东区工委书记的纪方华、潍县地下党负责人王一之等同志,共同商讨成立七支队和起义的相关事宜,包括队伍、时间、地点、行进路线等。祖父提出,接受1932年11月在固堤起义,在坫后邢家村集合,因为距离城镇太近发生泄密造成失败的教训,起义决定在蔡家栏子村举行。该村离鬼子据点所在地的固堤比较远,群众基础好,周边地形复杂,便于隐蔽和活动,非常适合举行起义。祖父与同志们商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遵照组织安排,于起义前返回胶东。

潍县党组织创建和领导的七支队调离后,日伪顽部队又占据了潍北地区,严重威胁着共产党组织的活动和抗日战争的发展。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潍县县委决定,由组织委员谭毓泰等筹集武器,负责组建抗日武装。谭毓泰等人先从地主、富农及商人手中收集枪支,又从华疃村获取国民党顽军厉文礼部钱澧堂进攻失败丢下的30余支步枪。同时,在华疃村一带动员了几十名进步青年,正式组建了潍县县大队。5月,县大队到韩家侯孟村宿营,突然遭到厉部徐荆玉便衣大队的包围。县大队由于刚刚组建,经验不足,被敌人强制缴械,枪支全被丧失,组建计划告以失败。

在挫折面前,县委没有气馁。1941年春,祖父在总结了经验教训后,派人从潍县中南部地区秘密动员了一批党员和进步青年赴潍北参加抗日武装,有 80多人。这支队伍在大泽山地区配备了枪支,正式编为昌潍游击大队第三中队,暂时在昌邑北部活动。根据形势变化,潍县县委将该中队调回潍县,正式成立县大队,共58人,祖父兼任县大队政委,下辖一个中队。从此,县大队跟随县委活跃在潍北沿海的东利渔、西利渔、央子、固堤场村一带,开展了艰苦的抗日武装斗争。

县大队抗日救国

潍县县大队成立后,面对的形势十分严峻。日军控制了潍县城、坊子、寒亭、固堤等重要城镇,其余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厉文礼部和张景月部占据,他们都十分仇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总想让潍县县大队不复存在。为加强作战力量,潍县县大队和昌邑县大队统一指挥联合作战。潍县县大队积极地与敌对势力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日寇占领潍县不久,在邢家庙安上据点。邢家庙地理位置重要,向北是广大的潍北地区,县委所在地;向南是潍县城,日本占领。祖父到潍县后,充分发挥地下党作用,为获取情报,秘密派地下党打入鬼子内部。县委发展的情报员李玉成以炊事员做掩护进入邢家庙鬼子据点,赢得信任。他把获取的情报送给在日方干便衣队的地下党情报员刘学修,由他再送给在固堤街以开大烟馆为掩护的情报员刘盛元,再由地下交通员交给潍县党组织。李玉成一方面送情报,保护了党组织和县大队,一方面向外偷送子弹装备队伍。祖父与直接负责接头的人说:“我们的同志是“提着脑袋”弄鬼子的子弹搞情报,非常危险,一定保证他的安全,保证他在敌人心脏中长久潜伏,将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直到1942年4月,李玉成才被鬼子发现,惨遭杀害。

1941年6月,小麦收割前夕,国民党山东保安十五旅张景月部二十八团400余人,向大湾口村发起进攻,企图将驻此的刚成立的县大队一举消灭。当时,昌邑县大队二中队也驻在大湾口村,我方共100余人。面对强敌,祖父果断指挥,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我战士毫不畏惧,英勇抗击,击退了进攻。当天晚上,胶东五旅交通营的一个连恰好经过此地并投入战斗,我军实力大增。第二天,敌二十八团倾巢出动,我军士气十分高昂,利用有利地形,整整打了一天一夜,致敌死伤100余人。县大队旗开得胜!7月,国民党顽固派厉文礼一个支队进犯县大队驻地蔡家栏子村,被击溃,死伤20余人。9月,县委连续3次发动较大规模的对敌宣传攻势,编印了大量传单,在全县各处散发、张贴,有力地激励了人民、震慑了敌人,扩大了抗日影响。从此县大队在潍北地区站稳了脚跟,抗日根据地逐渐形成。1941年9月,为了进一步巩固潍北根据地,胶东西海军分区从招远县独立营调来一个连来到潍县,充实了县大队。不久,两个中队合编为一个中队,杨显尧任中队长。10月,田夫从昌邑调任潍县县大队副大队长,接着调任王尧任大队分支书记,县大队各方面逐渐走向正规。

打通“渤海走廊”,确保“红色交通线”畅通无阻

抗日战争初期,位于昌邑、潍县、寿光三县北部沿海地区有一块长条形状的抗日根据地,是胶东抗日根据地通往鲁中南、转去陕甘宁边区的红色交通线——“渤海走廊”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央和省委派赴胶东的负责干部,必须经过这里转去胶东;胶东的机要情报,以及黄金、药品等军需物资,也必须经过这里转送省委和延安。潍县县大队就是“渤海走廊”的开拓者和忠诚的卫士,对整个山东抗日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寒亭邢杰

 

 



上一篇 : 拨 开 迷 雾 见 英 雄

下一篇 : 民兵英雄刘光玉